头足纲

发布时间:2023/8/28 16:19:12 点击数量:

软体动物门:(Mollusca)物种类繁多,生活范围极广,海水、淡水和陆地均有产。已记载130000多种,仅次于节肢动物,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。

头足纲(学名:Cephalopoda):现存约700多种。

包括鹦鹉螺乌贼柔鱼章鱼等。身体左右对称。头部发达,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。

足的一部分变为腕、位于头部口周围的软体动物。全部海生,化石种类多,繁盛于中生代以鳃和腕的数目等特征分为鹦鹉螺亚纲(Nautiloiea)蛸亚纲(Coleoidea)

大多可供食用,鹦鹉螺、乌贼、章鱼等均可鲜食或制成干品。

 

长蛸

 

地方名章鱼、八带、短脚蛸、母猪章、长章、坐蛸、石柜、八带虫,长蛸又名望潮。学名Octopus variabilis ,头足类,章鱼科。短蛸、长蛸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。

其中长蛸在黄、渤海产量较大,辽宁的大连、营口,山东的烟台、青岛

河北的乐亭产量较多。真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,以浙江舟山,福建平坛、霞浦、厦门,广东汕头、台山、电白、湛江,广西北海等地较多。渔期分春秋两季,春季3~5月份,秋季9~11


图片1.png 

 

短蛸

 

短蛸是一种小型章鱼,一般体长15~27厘米。胴部卵圆形或球形。胴背面粒状突起密集。各腕较短,其长度大体相等,腕长相当于脑部近2倍。

背部两眼间具一浅色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,两眼前方由第2对至第4对脱的区域内各具一椭圆形的金色圈。腕吸盘2行。体黄褐色,背部较浓,腹部较淡。

肉鳍退化,腕8只,内壳完全退化。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。漏斗器W形。鳃片数约7-8个。记录最大全长0.3m,最大体重0.5kg。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。

主要作业渔场在黄海、渤海、日本濑户内海和朝鲜半岛西海岸,产量不高,主要为鲜食。


图片2.png 

图片3.png

 

双喙耳乌贼

 

双喙耳乌贼(学名:Sepiola birostrata)为耳乌贼科耳乌贼属的动物,俗名墨鱼豆

分布于萨哈林岛、日本群岛,包括渤海、黄海、东海、南海、海南岛等海域,生活环境为海水,主要生活于浅海底栖沙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富山湾。

主要营浅海性底栖生活,常潜伏沙中,也能凭借漏斗的射流作用游行于水中。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

双喙耳乌贼是底栖生物拖网中最常见的一种头足类,其中黄、渤海最多,东海次之,南海最次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,北至萨哈林岛南端,南至海南岛中部,均有采获,但分布中心偏北;在中国近海,从黄、渤海中采到很多,从东、南海中采到很少;日本群岛海域,也以36N以北常见。


图片4.png


  

金乌贼

 

金乌贼Sepia esculenta ( Hoyle 1885) 又名墨鱼、乌鱼,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、头足纲Cephalopoda、鞘亚纲Coleoidea、乌贼目Sepioidea、乌贼科Sepiidea、乌贼属Sepia,分布于渤海、黄海、东海、南海、日本列岛以及菲律宾群岛海域。

金乌贼是世界乌贼科中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,年产量在世界乌贼科种类中居第2 位,是日本列岛海域中产量最大的乌贼,也是我国北方海域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乌贼,曾与大黄鱼、小黄鱼、带鱼一道并称为我国传统四大渔业之一,是重要的捕捞对象。

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,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的破坏等多种原因,其资源量明显衰退,产量急剧下降,目前金乌贼在许多海域已经绝迹。

 

图片5.png 

 

火枪乌贼

 

火枪乌贼,Loligo beka (Sasaki, 1929),俗称鱿鱼仔,是枪乌贼科枪乌贼属的一种小型鱿鱼。鱿鱼是乌贼的一种,体型大小不一,躯干较细长的称为枪乌贼。

火枪乌贼生活在沿岸岛礁周围,主要捕食小型虾类等,春季在内湾或河口产卵,每个卵鞘内有25~45个卵子。本省沿海春季常可捕获。分布于全国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区。肉供食用,也是鱼类的食料。

生活于近海,游泳力较弱,春季产卵期向沿海洄游,以小型虾类为食。5-6月产卵

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,以广东沿海产量最大,5-9月为捕捞季节

 

 图片6.png

 

日本枪乌贼

 

日本枪乌贼,学名Loligo japonica ,英文名 Squid 。头足纲,枪乌贼科,胴部细长,胴长最大可达15厘米,形状类似鱿鱼,个体比鱿鱼短而小,体短而宽。一般胴长12~20厘米,长度为宽度的 4倍。肉鳍长度稍大于胸部的 1/2,略呈三角形。腕吸盘2行,其胶质环外缘具方形小齿。触腕超过胴长。内壳角质,薄而透明。

眼背部具浓密的紫色斑点。外套膜中的贝壳为几丁质,形状似古罗马剑,喜群栖于海洋中下层,有时也活跃于水面,为底曳网的捕捞对象之一。

 

 图片7.png